本文為陳勁教授在【奇點大學·指數型增長高峰論壇】上的演講,主題:打造指數型組織,有刪減。

陳勁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
《清華管理評論》執行主編
著名創新管理學者
對于清華研究企業發展的研究者來說,我們非常關注中國企業的未來轉型。企業是走向一個指數增長的組織,還是在市場的競爭中常有波瀾而無法持續增長?我們非常希望我們的企業能夠持續增長,而且創造非常高的效益。期望未來中國企業發展的新形態。
對企業的發展,我們提出了更新的一個建設性意見。傳統企業努力在成本節約、價格方面做競爭,這是中國現階段企業發展的水準。但是下一個階段,企業應該從效率性企業轉型為質量型企業,我們在質量提升方面有很大的空間。這代表了中國企業發展方向之一。為此我們還要花很多時間去學習日本和德國的經驗,他們在企業的質量和企業運營效率方面是全世界優秀的。
但是,目前全球還有更強大的企業,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美國企業。他們為什么比日本和德國企業更有競爭優勢呢?因為他們在做好企業運營效率和質量的基礎上,加上了創新的能力。因此他們是一個非常有靈活性的組織,更是一個創新的組織。這使他在企業發展水準方面遠遠超過于其他國家的企業。類似的企業不僅來自美國,還來自以色列、印度。美國、印度和以色列企業未來在全球將具有很高競爭力,這是我們現在對于未來企業發展的預測。尤其是美國的企業。美國的企業不僅靠創新,而且他們的創新非常快速和優質,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超級創新。他們在創新技術上形成了更高水平的創新,他們創新的能力要超越他們平均對手的十倍以上。這個十倍以上的創新能力形成了一個新的組織形態,我們把它叫做指數型企業。這樣的競爭水平是全世界其他企業無可比擬的。

中國企業要發展,一方面要學習德國和日本企業的經驗,更重要的是要非常積極地學習美國企業在超級創新方面的成功做法。
中國現在很大的優勢是發揮我們的集體智慧。尤其中國在“互聯網+”方面取得了超越美國的能力,雖然我們不是發明互聯網的國家,但是我們的互聯網利用能力是全世界最領先的,中國企業的機會是在做好質量、效益的過程中出現指數型增長。將來全世界最有競爭力的企業就是兩個國家的企業—美國和中國。中國的企業只要戰略得當,甚至可以超過美國的企業,這是我們所表達對中國企業的厚望,希望中國企業能夠在“十三五”期間進行有效地調整,進行大膽的創新。
什么是指數型組織呢?怎樣才能成為指數型組織?
第一,是那些非常關注技術發展的企業,這個非常重要。
比如,很多利用半導體技術的企業,他們有效地利用摩爾定律在近50年內持續增長,保障了整體全球IC產業的持續增長,具有很高的競爭力。他們抓住了技術的極限增長,一個成功的企業必須是在技術的正無窮大以及負無窮大上取得成績的企業。
再簡單講一個例子,高鐵是我們中國的國寶,也是我們的驕傲。高鐵引進時是200公里的綜合技術,我們把它發展成350公里,一下超越了德國、法國、日本和加拿大的技術,我們的高鐵技術近些年是全世界最領先的,成功地實現了超越。現在高鐵創新工作者正在研發出600公里的高鐵,非常偉大。

但我們跟美國的高鐵比有一個缺點:我們還是線性增長。而美國的企業特斯拉現在正在做的是指數增長,他們正在開發時速5000到6000公里的,這是一個新的指數增長,它看到中國這樣發展,它要跟你競爭,不按照傳統的線性增長,要指數增長,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挑戰,也是我們正在研究的方向。將來高鐵和航空技術要合并,要交流,這是一個典型中國中車面臨的挑戰。
第二,技術一定是有極限的,企業要用開放創新的思想,去整合人的極限,資源的空間和信息的空間更加重要。
下一個指數型增長必須實現資源的指數增長。這里包括企業要高度重視開放創新這樣一個理念,更加強調企業生態體系的建設。這是當今企業管理的重點,以前企業管理比較重視內部管理,現在企業管理的重點是構建你外部的生態體系,這將成為企業管理非常重要的新方向。
這塊做得比較領先的企業是中國的海爾。我覺得海爾在互聯網+和共享經濟方面是做得最領先的中國企業。張瑞敏先生在2007年看了一本書,叫《維基經濟學》,它來自于維基百科的發展奇跡。維基百科不是由少數傳統權威來完成的,而是由大量的網民共同創造的,其關鍵詞是共同創新,由680萬的網民編撰,這是很大的奇跡,我們通過互聯網可以實現知識的大規模協同創造。這個過程中,實際上人已經預見到互聯網+和群體創造以及工薪經濟的形成。微基百科是免費的,共同開發的。它不僅是個產品,形成的生產模式也特別有意義的。
海爾集團的主席張瑞敏認為企業發展要成功,必須更快地轉入互聯網,他對傳統經濟的調整思路非常有遠見。
1、規模生產轉向按需定制。傳統企業不知道需求是有變化的,需要仔細地研究,而不是盲目地生產。過去的生產計劃沒有考慮到需求變化最后造成產能的過剩。“十三五”為什么要強化新常態,強調供給側結構改革,很重要的就是企業沒有進行戰略的預見,造成產能過剩,帶來經濟上效益上的一些影響。未來經濟發展無論是制造業、服務業,將來包括我們的農業,可能慢慢都要實現從規模生產走向按需生產的方向,這個是企業近來非常重要的主題。
這個也是工業4.0的核心,必須根據客戶需求來制造,而不是盲目制造,我去訪問海爾,海爾的冰箱現在已經按照顧客的需要來制造了,而不是以前生產很多的冰箱,然后讓經銷商去賣,這樣的模式已經結束了。
2、要把顧客當成用戶。客戶是被動消費產品的人。而用戶在整個商業體系中是活躍者,是參與者,也是貢獻者,用戶不是簡單接受你的產品,他需要和你共同創造。顧客要提出新的需求,在商品經濟中顧客是主人翁,是積極的參與者。顧客轉成用戶的思想,我覺得很重要,企業下一個發展過程中重點是重視用戶,這是非常重要的。
3、在冊到在線。我們企業規模太大,要承擔太多的人力成本,管理效率比較低。不管是中國企業還是國際企業,大企業都會存在官僚主義盛行和組織效率比較低的問題,所以企業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進行組織的變革,做人員的調整,讓組織變得比較靈活和精干一點,這個過程中很重要,人的規模不能太大,要慢慢地減少。但減少不是讓員工完全脫離生產,離開公司,而是離開公司之后去創業,創業之后,再和公司進行有效地合作,所以它并不是傳統的裁員,而是讓員工去做一個更好的發展平臺。
新一代的員工,特別是知識員型工需要自主創造,自主獨立權,并不是完全以盈利為目的。他希望成為公司的CEO或者負責人,企業就應該允許員工有這樣的設想,讓他們去做創業。張瑞敏非常前瞻性地預測到這個趨勢,從在冊走向在線,把員工從8萬左右降到6萬,我估計未來會從6萬再減到4萬。不是讓員工離開海爾,而是讓員工和海爾一起創業,海爾現在有三千個小微團隊在創業。
不管是來自內部的創業還是外部的創業,通過互聯網可以聯結在一起。在線,就是內部創業和外部創業結合在一起。將來海爾形成的資源會非常龐大,企業從封閉式組織變成一個開放性的共享經濟為主導的新的發展模式。我認為海爾就是中國最成功的指數型企業,它的增長潛力遠遠超過其他的企業,這是非常厲害的一個表征。

看一下海爾的圖例,推倒用戶和合作伙伴之間的墻,變成一個相互合作的平臺,在里面共同開發,共同創新、共同分享收益,變成新的發展平臺。
海爾的互聯網工具是HOPE,這是海爾在傳統的www.haier.com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公司,是開放的伙伴式的生態關系,取得的效果是非常驚人的。他們已經整合了全球最好的研究資源、大企業資源、中小型創業公司以及很多中小團隊。創業具有非常強的整合能力。
目前海爾整體來說,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整合了200萬以上的人幫它創新,所以海爾現在員工多少?206萬,6萬+200萬。它整個知識面是指數增長的,而且每天都在上升,只是這些員工是創客,是在線的,而不是在冊的。
但是組織還是有邊界的,不可能無限關注這么多大組織的變化,所以比組織更高的是知識。技術是物化的知識,而資源是動態知識,要把它動態和靜態結合在一起,我們把知識性有效地整合,可能更重要。
第三點就是人的智慧,知識的共享。
關心知識指數增長的組織,形成一個新的組織管理思想。知識決定了組織增長的能力和潛力,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而把資源變成核心能力的,關鍵是知識,這是要完成的第三個變量,知識的積累。

這里比較好的案例是傳統的日本企業豐田,整合員工智慧方面有非常好的案例,豐田公司在40年內收到員工多少創意?2000萬個創意。平均每年50萬個創意。創意的量遠遠超過中國企業,它是指數增長的。中國的優秀企業大概每年三千到四千個創意。豐田最新的數字是150萬個創意,豐田公司的銷售額目前仍然達到1000億美金左右。我們的南北車合并只有800萬銷售額。豐田仍然是全球運輸裝備業企業的第一名,為什么?它非常重視知識的獲取能力,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的。

第二個例子是西門子,西門子也非常重視知識的學習。我們知道西門子除了在處理好產業關系之外,非常重視跟大學的研究所以及智庫的關系,非常密切和友善。還特別愿意跟小企業合作,甚至跟風險投資合作,這就形成了所謂的企業發展的一個生態體系。我覺得西門子在構建生態體系方面也是全世界的標桿,也是我們的努力方向。怎么樣去外部整合你的知識,更加重要。我們的企業以前更重視產業合作伙伴,下一步應該去獲取更多的知識合作伙伴,這也是我們提出的一個新想法,非常有價值。
指數型組織的典范,舉幾個栗子
蘋果公司
很多企業把我提到的三點都整合得很好。比如蘋果,它的技術精益求精,現在是iPhone,我們預測蘋果下一步是iCar,汽車不再是傳統的福特、通用、克萊斯勒,可能是蘋果。十年后蘋果可能在做的就是iHouse,智慧家居,智慧城市。蘋果是一個對技術非常有追求的公司,也是非常整合資源的公司,我們知道蘋果最大的優勢是整合了很多合作資源,包括設計資源,和它周圍的好萊塢、迪斯尼都很好,他們都是有文化的企業,這給企業創造了無限的發展空間。
蘋果最重要是跟它的APP開發者合作非常好,每年有20萬以上的APP上線,每年整合20萬個APP開發者,蘋果是一個非常重視商業生態體系發展的企業,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一個楷模。

蘋果在戰略合作和產品方面做了很高的積累,是一個快速增長的企業,我預測蘋果會成為全世界第一家股票市值超過1萬億美金的企業,現在是6500億美金,因為它的技術整合、資源整合、知識整合的能力非常強,形成了超級創新,一直排在全球創新企業的第一名,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企業。


這是蘋果銷售額和利潤情況,我們看到非常高速的增長,利潤相當得高。
google公司
Google以前是做搜索,下一步是智能硬件,再下一步是智能的器官。它希望通過努力在2020年把人類的壽命從現在的平均80歲延長到平均120歲。
google的能力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延伸用戶粘性,它的價格比較低,創新度非常高,搜索免費,廣告價也格低,用戶界面非常好的,所以它是既做到了創新、差異化,又做到了低成本。這樣的組織就是指數型增長組織。
還有一個類似的企業是亞馬遜,非常創新,非常便宜。比如0.99元可以試讀4萬本書,這就相當于免費,下一個階段叫free time,免費時代到來了。這是非常影響競爭的一個狀態,對社會帶來很大的影響,非常有效地應用了共享經濟。
英特爾
第三個我認為要講的是英特爾,英特爾本身就是指數型增長的原始企業,它最早就是做摩爾定律。摩爾定律用到了極限,現在它已經找到了下一個機會:人工智能。英特爾是最早關注人工智能的企業,非常有眼界。人工智能非常具有指數增長的潛力,到2030年人類智慧將會是機器智慧。新藥將會由機器來開發。這就是人工智能的巨大潛力。

另外,英特爾有人的智慧,下一個產業計劃就是做智慧城市,靠自己做是非常慢,所以采用什么策略呢?讓群眾參與創新。讓大家去看我應該做什么樣的城市化建設和規劃?所以它的創新是技術創新加上資源整合創新,第三個很重要的創新就是所謂的社會創新,加強企業創新的公眾參與。公眾參與就是用大家的智慧來幫助你建設企業的整個運營平臺和產品特性,英特爾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企業,也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優步公司
第四個就是優步,它不僅是一個租車企業,實際上是一個整合社會閑置資源和閑置人才的領先企業。我們知道uber已經改了它的商標,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租車公司了,而是提供全方位的服務,運用創新的思想,用比較低的價格和友好的商業模式去整合大眾智慧、大眾人才,把社會閑置的資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管理方式,就是優步化。產權的概念在慢慢降低,使用權變得越來越重要。

除了整合閑置人員,更重要的是,優步是把人類的產權進行了弱化,把使用權進行了提升,讓每個人都可以使用我們的公共資源,它的貢獻非常快,整個增長模式有很高的市值,已經超過了7百億美元的市值。我們很希望中國的企業往這兒走,在沒上市前就有這么高的價值,這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不要去創小微企業,要去創大龍企業,要做非常競爭力和增長性很快的企業,才是更有價值。
指數增長的發展模式的三個特征,對技術的高度關注,利用技術指數增長。第二個對組織資源的高度重視,利用組織資源的增長。最后利用資源增長,知識的增長,指數型增長,獲得綜合的效應。
這是我想三個結論,第一個就是技術無限增長,這是我們企業發展非常重要的條件之一。第二點要開放創新,進行大規模的合作。第三就是人的智慧,知識的共享。三個條件形成,可以幫我們企業能夠迅速打造成一個指數型企業。
怎樣讓中國企業成為指數型企業呢?

樹立指數思維
樹立指數型思維,不要去線性思考,看怎么樣有超常規的發展。從線性思維轉型為指數型思維,這是非常重要的過程。怎么轉型呢?歷史外推轉向未來驅動,歷史外推一定是比較線性,而趨勢引導是比較指數的。我們要從未來看現在,這是一個新的變化。如果是歷史看現在,企業只能達到這個水平從,未來看現在,空間非常非常大。要改變你的思維模式,千萬不要從現在看未來,要從未來的研究看到我們新的發展方向,這是一個新的轉型,所以這里很重要的一個詞叫基于未來的戰略驅動。
第一是指數型思維,不要去線性思考,看怎么樣有超常規的發展。
預測大趨勢
要了解趨勢,而且是大趨勢。未來最重要的是大趨勢?以下是西門子的認識:
第一,人口結構變化,老齡化趨勢。2025年全球人口會到90億,甚至100億,很大的市場。經濟增長,人口是很重要的變量。是很重要的一個經濟驅動因素,所以我們中國還有很大的契機,中國仍然是全世界人口最大的國家,也是消費最強的國家,中國經濟比較看好。到2050年,65歲以上的人口將是目前人口的3倍,我們要為我們的老年人構造更和諧,更友善的生活、工作平臺,這就是下一個新的經濟增長的需求,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城市化。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趨勢,黨中央提出城鎮化,到2050年左右,全球城市人口將占全球總人口的70%,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中國的數字會到80%。城市化會帶來很大的驅動力,很大的需求。城市建設需求量非常大,一定會帶動企業指數增長。
第三,氣候變化。氣候變化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影響,現在全球變暖對我們是最大的威脅,我們非常擔心全球變暖,現在的溫度跟100年前相比已經升高了0.85度,有研究表明極限是2度,到那個時候,全球的海洋面積會占80%左右,這對我們的影響是很大,下一步要提高我們發展的安全性,改善我們的環境,樹立生態文明的意識,加強節能減排,這個需求非常大。
第四,全球化和數字化。這兩者都將成為全球新的增長要點,我覺得分析大趨勢才能讓企業指數增長。

西門子對大趨勢分析之后產生的新的產業設計,他們會關注制造領域上的競爭力,也會更加關注老人的護理問題,特別關注全球的安全問題以及移動社會的思想。我覺得它用了大量未來大趨勢分析,它的空間非常大。
構大創意
做企業要做得好的話,必須要大的構想,而不要完全在別人的產業基礎上進行簡單地模仿跟蹤,因為我們發展過了跟蹤的時代,在下一個時代里面中國的企業要有競爭力,必須是超越歐美的一些原創的思想。要有構大創意,必須有非常大的設想。
你提出一個設想最好能一次用完10億美元,如果你提出了設想之后,只能用掉幾百萬人民幣,那就是小設想。殼牌石油在公司范圍內做一個實驗,要去做構大創意。能不能提出一個設想去改變現在的游戲規則?現在的產業都有很多的機會去改造,我們需要新的能源,需要新的房產,需要新的食品……,改變就是需要我們去有打破游戲規則,這是非常重要一個建議。

IBM原來是做打孔機的,可是穿孔變成計算機。當然計算機生產之后,也沒有什么競爭優勢,IBM說我不做硬件,可以做服務業,所以IBM是全球最早提出電子商務的企業。電子商務做完之后,把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結合在一起,就是智慧城市了。所以IBM從一個打孔機的公司變成一個智慧地球。業務量多少大?做打孔機一年有一千萬就不起了。可是要做智慧城市,想一想把北京智慧一下至少要幾萬億人民幣。把海淀區智慧一下可能都要幾億人民幣,所以這個空間是非常非常大的,這就是我們要做大創意,給自己的產業無限的空間,可以讓你做一百年,甚至一千年,這樣的產業才有競爭力的。
尋大市場
有一本書叫《世界是平的》,但還有一本書《世界是濕的》,不是指地面濕的,而是要去保持跟用戶的不斷聯絡,要不斷地去找新的用戶。美的在做一個嘗試,在做新的市場,很快會進入新興市場。現在去巴厘島已經能看到美的產業布局,將來在其他新興市場都有布局,它的市場競爭能力是非常強的,市場的用戶才能足夠大,才能分攤你的成本,這個也是提高指數增長非常重要的一個設計內容。

用新技術
我們前面說了用新技術,英特爾在芯片技術方面是世界領先的,現在又是人工智能方面最新領先的企業,還有社會創新方面是,摩爾定律加上各個創新,融合得比較好,英特爾下一步很快會上升到新的發展企業,美國這些老牌的創新企業,通過人工智能,通過社會創新的機制會煥發出新的增長活力,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的。
最后一點,聯大眾智。
資源和技術做不過人,人才是最重要的,要整合全球的人力資源。

寶潔通過開放創新的平臺,內部研發人員保持比較穩定的比例,9300人左右。但是寶潔通過一個叫C+D的聯絡與發展平臺,現在已經聯絡到全球200萬人幫寶潔創新,所以寶潔員工是214萬左右。寶潔利用社會資源來做創新,這也會保持它的持續增長,寶潔持續增長的能力一直保持在8%到10%左右,還是比較快的增長,它的做法就是整合大眾智慧。
我們非常希望中國企業能夠借鑒這些企業的探索和做法,能夠去用一些新的手段和新的管理體系,特別是戰略設計,能夠把自己的企業從傳統的慢增長或者是競爭有下降趨勢的過程扭轉過來,變成一個高速增長的企業。
Aim higher、Think Big、Act Bold、link wisdom
我非常建議現在關注新的企業形態,變成指數型企業,這也是我今天非常愿意跟大家講的一個結論。
我再總結一下,Exp是一個企業發展的趨勢,要重視這個趨勢。這是對我們企業提出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和努力方向,避免傳統的漸進和線性的思維。
第一Aim higher
要做得起點高一點,不再滿足于盈利,要對社會有責任,增強我們的全球影響力,這是對中國企業新的要求。
第二Think Big
不要再做小微公司,應該做一些比較大威公司,成為非常偉大、非常宏大、非常遠大的公司。
第三Act Bold
就是大膽。在技術方面要追求技術的正無窮大和負無窮大。追求正無窮大已經講了是特斯拉,負無窮大就是一個指數型公司,是什么公司?清華大學我們正在做暗物質,就是尋找十的負四十次方,一旦成功,清華會在能源方面擁有決定性的優勢,會有可能獲得下一次諾貝爾物理學獎。
第四Link Wisdow
最后要link wisdom,互聯網和共享經濟就是把人平等地聯結在一起,只要大家能夠參與,能夠貢獻,都能在社會中發揮作用,都能實現社會創造的貢獻,所以這一個時代是非常美好的時代,我們能夠做到這幾點,我們的組織就會成為指數型企業。
那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謝謝大家!